史学名家
当前位置: 华体体育在线登录 >> 学院概况 >> 史学名家 >> 正文
“八马同槽”共举山东大学史学之辉煌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4日 11:40    点击次数:

在山东大学辉煌的百多年史上,像传说一样令人向往的历史系“八马同槽”(或称八大教授、八骏同槽)无疑是这一辉煌时期的旗帜。
  2007年11月27日,赵俪生先生在兰州辞世,享年91岁。他是“八马同槽”中最后离世的一马,也是活的岁数最大的一马。至此,“八马”同去,留下的是他们那些浩如烟海的著作和一个个说不尽的故事。



历史系的创立

  众所周知,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文和历史是在一起的,叫做文史系,同属文学院。抗战胜利后,山大在青岛复校,学校将抗战前的三院八系扩充为五院十四系,其中文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和外国文学系,历史系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科。
  原聘老舍为文学院长,因在美国无法按期回国,由校长赵太侔兼任,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任中文系主任。这时候中文系是大家云集,但真正研究历史的只有丁山、杨向奎、王仲荦。学生接受的也是以文为主,史类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一年级九门必修课,只有中国通史一门为史类。二年级设世界通史,三年级是中国地理沿革史,这些历史课的设置应是作为基础课而不是专业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山东大学实行军管,开始整顿,中文系和历史系单设,王统照和杨向奎分任两系的系主任。这是历史系首次以单独的名称出现在山东大学的学科序列中,但时间很短,此后不久,文史再度合并为文史系。
  1950年11月,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建山东大学历史系,杨向奎为主任。齐鲁大学撤并后的历史系师资也并入山大历史系。自此,历史系作为独立系科建置一直延续下来(文化大革命中曾经短暂改为政史系),就是今天的华体体育在线登录。
  历史系独立建制,尤其是与华东大学、齐鲁大学相关院系合并后,得到迅速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著书立说,很快成为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的影响高地。杨向奎、丁山、童书业、王仲荦、郑鹤声、张维华、黄云眉、赵俪生、吴大琨、陈同燮、华山、孙思白、卢振华、莫东寅、韩连琪、袁寿椿,云集山大历史系,各把一科,各有所长。八马同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形成的。

“八马同槽”的几种说法

  所谓“八马同槽”,通俗的理解是八匹骏马在同一个食槽里吃食,情形壮观,首先是各吃各的,当然也免不了争食现象的出现。而当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各自的作用,可就大了。八马同槽,壮观,八马拉一车,那就是相当的壮观。
  那么,在众星云集的山东大学历史系,哪几位先生入选“八马”呢?
  一个版本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最早出现“八马同槽”的说法的时候,也是最初的版本(1952年以前):杨向奎、童书业、丁山、陈同燮、郑鹤声、黄云眉、赵俪生、赵纪彬。
  说起来,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黄绍湘先生,也应该在1951年以前的山东大学历史学教学的队伍中,占有自己的重要位置。黄先生1949年7月至1951年7月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主讲美国史。她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参加者,1944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美国史,1946年获美国史硕士学位。在山大工作了两年之后,黄绍湘先生调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出版了《美国简明史》《美国早期发展史》《美国通史简编》《美国史纲1492—1823》等。山大辉煌的历史系,也有黄绍湘先生的一份功劳。
  第二个版本,也就是1952以后的版本,变化不小。1952年初,丁山先生因病去世,赵纪彬先生奉调平原省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随着齐鲁大学的撤并,张维华、莫东寅、袁寿椿等进入山大历史系任教,吴大琨从美国回来到山大历史系任教,许思园先生调入,使历史系是师资力量得到补充,更加强大。
  丁山先生,1901年出生,安徽和县人。1924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任研究员。丁山先生最早的研究方向侧重古文字、音韵学,后来转向甲骨文的考释,有著作《说文阙义笺》《释梦》《数名古谊》等,对我国甲骨学研究做出很大贡献,很多见解具有开创意义。到山大以后,则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贯穿其中,成果显著。有著作《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文史,影响广泛。丁山先生1933年9月被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聘为教授,与他一起被聘为教授的还有萧涤非、孙大雨等。
  据今年86岁的著名史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路遥先生文章《建国前后山东大学的文史教授队伍》载,“八大教授”即我们俗称的“八马同槽”之称始于1954年大学教师定职级之后,历史系的杨向奎被定为二级教授,另有八人被定为三级教授。这八位先生是:童书业、郑鹤声、黄云眉、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吴大琨、陈同燮。
  路遥先生认为,杨向奎先生乃二级教授,在不在“八马”之列存争议。另外“八马同槽”中有没有陈同燮先生,也有争议。
  其实,陈同燮先生的名气和学术成果是完全可以与其他的七名三级教授相当的。陈先生生于1898年,1913年入南开中学就读,和周恩来是同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包括山大历史系主任杨向奎,以及齐思和、邓广铭、何兹全、孙思白等著名史学家都是陈先生的学生。陈同燮先生曾经在欧洲生活、工作、游历了15个年头,精通五国语言。在山大历史系他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是我国研究古希腊、罗马历史的奠基者和主要的贡献者。他的著作《希腊罗马简史》,是我国研究希腊、罗马史的重要著作。1970年,陈同燮先生在山东大学流落地曲阜病逝。
  吴大琨先生是一位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专业创始人。那他为何能列入“八马同槽”呢?吴先生1916年10月生于苏州,曾在东吴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1944年任美军军事顾问,1946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中国第一本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蒙读物《大众政治经济学》,就是吴大琨20岁时翻译的,成为延安干部的必读书。
  然而1951年回国的吴大琨先生,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于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教的,他被聘为历史系的教授,并担任副主任。并兼职学校马列部主任,文史哲杂志的编委和主要撰稿人。直到1957年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的角色一直是一位历史学家。这期间,吴大琨先生的主要论著多是封建社会的分期研究、红楼梦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当然,其中不乏与经济学、经济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所谓“八马同槽”,其实就是历史系的八名三级教授的美称。既如此,我意:高人一级的杨向奎先生就不要委屈“下嫁”“八马”了。这样“八马同槽”遗案到此终结,不再争议,他们是:童书业、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陈同燮、赵俪生、王仲荦、吴大琨。
  “八马”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人才济济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教师队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至于,哪位先生可为“八马”之一,实际没有那么重要。看看“八马”之外的那些“马”,我们就会知道,历史系的骏马太多了……

“八马”之外的那些“马”

  历史系骏马实在太多,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那些先生之外,至少还有:许思园、华山、卢振华、莫东寅、袁寿椿、韩连琪、孙思白、蒋捷夫等。
  我们对莫东寅和袁寿椿两位先生了解不多,查阅相关资料记载也是甚微。但我找到了几本莫东寅先生的著作,出版年代跨越久远,如《地丁钱量考》《汉学发达史》《留东游记》《满族史论丛》《东洋史学史》等。这些著作的很多内容至今还被经常引用,有的著作多家出版社争相再版,影响广泛。按此成就和影响,至少莫东寅先生,应该是“八马同槽”之外的一匹骏马。
  还有,许思园先生。
  许思园先生是解放后不久来到山大历史系的,到1974年3月病逝,足足有20多年的时间。他去世时只有67岁,山大的时光是他一生的三分之一。许思园先生是无锡人,出身于诗书世家。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20岁用英文写了《人性及其使命》,26岁时该书出版,受到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吴宓的高度称赞:“我从未见到过国人能写这样好的英文……书中的论述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度,令人敬佩。”1933年,他开始长达12年的欧美各国的游历讲学,1938年秋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初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创办《东方与西方》月刊,1947年到无锡任江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9月,许思园先生应聘到山东大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生活十分寂寥,往日过从甚密的同事和常来求教的弟子都不登门了。有一位好心的女同事对思园夫人说:许思园何不仿效北京的名教授也写写批孔的文章,以求政治问题之解决。许思园听到了这话,红涨着脸说:这个我不干。1964年社教运动开始后,他即被剥夺上课的权利。1974年2月,被强制搬迁到曲阜的山东大学迁回济南,但是,许思园先生患心肌梗塞住进曲阜县医院,未能随迁。不久,67岁的许思园先生在缺医少药的曲阜县医院病逝。他的遗体在曲阜火化时,只有妻子和从上海赶来送药的外甥在场。
  华山先生也是颇有建树的著名史学家。1956年已经46岁的华山先生来到山东大学,先是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不久即到历史系任教。他曾经写了大量的历史学论文,如《南宋初的范汝为起义》《宋江三十六人何以能横行齐魏》《南宋初年的宋金陕西之战》《水浒传和水浒》《金世宗一代的政治和汉族人民起义问题》《绍兴和议后的南宋帝国》等,在当时影响很大,也促使山东大学的领导下决心把他从无锡市的一个中学调入山大。这些成果当然不足以使华山先生与历史系的其他先生所比肩,但他也应该是1954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山大历史系教师队伍的支柱力量。
  卢振华先生是山东大学1946年复校时,从重庆受校长赵太侔先生之邀到山大任教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卢振华先生参加了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他和王仲荦先生,先后点校了《南史》和《梁书》。1970年3月,卢先生不慎摔倒致大腿骨折,因未得到及时救治,病情恶化,造成下肢瘫痪,既不能坐,翻身都非常困难,只能半躺半靠在床头上。半躺半靠之中,他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102万字的《南史》和53万字的《梁书》的校勘本清样的多次校对工作。1979年2月,卢振华先生在济南病逝,只有68岁。
  1957年前后的山大历史系师资队伍,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在,山大历史系人才辈出,相对年轻的历史学家迅速成长起来,挑起科研、教学的大梁。如:庞朴、徐绪典、路遥、黄冕堂、郑佩欣、孔令仁、刘敦愿、葛懋春,使这个强大的师资队伍继续强大。
  2011年10月5日,山东大学隆重举行110周年校庆。就在这一天,“八马同槽”的“八大教授”群雕像在新校文史楼后面的广场落成。学生们纷纷前来,仰望着老师的笑容,很久很久……

  

【文稿来源】《大众日报》 2014年3月19日   作者:许志杰

【图片】常海峰


【作者:许志杰    责任编辑:常海峰】


上一条:满目青山夕照明,旧报纸上认识山大历史系卢振华先生

下一条:山东大学历史学“八大教授”群雕落成典礼举行


关闭